两部委印发国民旅游 休闲发展纲要
2022-07-19
见习记者 秦燕玲   近日,发改委、文旅部联合印发《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下称《纲要》),提出部署培育现代休闲观念、保障旅游休闲时间、优化旅游休闲空间、丰富优质产品供给、完善旅游休闲设施、发展现代休闲业态、提升旅游休闲体验、推进产品创新升级、持续深化行业改革、不断加强国际交流等10项重点任务。   《纲要》包括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时间分布格局、规划建设环城市休闲度假带、以社区为中心打造休闲生活圈、完善休闲服务设施、发展新兴休闲业态、实施旅游休闲高品质服务行动、开发数字化文旅消费新场景等一系列具体举措。   2013年3月,国务院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明确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时间、改善国民旅游休闲环境、推进国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民旅游休闲产品开发与活动组织、完善国民旅游休闲公共服务、提高国民旅游休闲服务质量等任务。其中包括加强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监督检查、逐步实行低票价、打击欺客宰客、城市休闲公园限时免费开放、提高旅游休闲教育质量等保障措施。   文旅部指出,《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旅游休闲环境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与相关业态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旅游休闲内容持续拓展延伸。   文旅部还表示,此次《纲要》的推出,“旨在进一步优化我国旅游休闲环境,完善相关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丰富旅游休闲内涵,促进相关业态融合。”       责任编辑:彭婧如
查看详情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修改《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
2022-05-20
查看详情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修改《娱乐场所管理办法》的决定
2022-05-20
查看详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令
2022-05-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令 第9号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修改〈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已经2022年4月27日文化和旅游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 胡和平                           2022年5月13日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修改《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 文化和旅游部决定对《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七条第二款“(三)演出行业协会颁发的演员资格证明”删除。 二、将第十条修改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投资者在内地依法登记的演出经纪机构,台湾地区投资者在大陆依法登记的演出经纪机构,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依法登记的演出经纪机构,申请从事营业性演出经营活动,适用本实施细则第八条规定。” 三、将第十一条修改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投资者在内地依法登记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台湾地区投资者在大陆依法登记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依法登记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申请从事演出场所经营活动,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营业执照; “(三)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有效身份证件; “(四)依照《条例》第七条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四、将第十三条修改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投资者在内地依法投资设立的由内地方控股的文艺表演团体申请从事营业性演出活动,除提交本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投资信息报告回执等材料。” 五、删除第十四条、第十五条。 六、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五条:“国家对演出经纪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认定制度。国务院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对全国演出经纪人员的资格认定、从业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各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演出经纪人员的从业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演出经纪机构举办营业性演出活动,应当安排专职演出经纪人员负责。” 七、将第三十七条改为第三十六条,修改为:“演出行业协会应当依据章程开展业务活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其成员的合法权益。”  八、将第四十四条改为第四十三条,修改为:“违反本实施细则第十七条规定,经省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批准的涉外演出在批准的时间内增加演出地,未到演出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备案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 九、将“文化部”修改为“国务院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省级文化主管部门”修改为“省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县级文化主管部门”修改为“县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文化主管部门”修改为“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 “文化行政执法机构”修改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修改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十、将“证照”修改为“营业执照”、“身份证明”修改为“有效身份证件”、“演出经纪人员资格证明”修改为“演出经纪人员资格证”、“安全责任保险”修改为“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文化市场行政执法证件”修改为“行政执法证”。 此外,对条文顺序和个别文字作相应调整和修改。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09年8月28日文化部令第47号公布。根据2017年12月15日发布的《文化部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部门规章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22年5月13日发布的《文化和旅游部关于修改〈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第二次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条例》所称营业性演出是指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下列方式为公众举办的现场文艺表演活动: (一)售票或者接受赞助的; (二)支付演出单位或者个人报酬的; (三)以演出为媒介进行广告宣传或者产品促销的; (四)以其他营利方式组织演出的。 第三条  国家依法维护营业性演出经营主体、演职员和观众的合法权益,禁止营业性演出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二章  营业性演出经营主体 第四条  文艺表演团体是指具备《条例》第六条规定条件,从事文艺表演活动的经营单位。 第五条  演出经纪机构是指具备《条例》第六条规定条件,从事下列活动的经营单位: (一)演出组织、制作、营销等经营活动; (二)演出居间、代理、行纪等经纪活动; (三)演员签约、推广、代理等经纪活动。 第六条  演出场所经营单位是指具备《条例》第七条规定条件,为演出活动提供专业演出场地及服务的经营单位。 第七条  依法登记的文艺表演团体申请从事营业性演出活动,应当向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营业执照和从事的艺术类型; (三)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有效身份证件; (四)演员的艺术表演能力证明; (五)与业务相适应的演出器材设备书面声明。 前款第四项所称演员的艺术表演能力证明,可以是下列文件之一: (一)中专以上学校文艺表演类专业毕业证书; (二)职称证书; (三)其他有效证明。 第八条  依法登记的演出经纪机构申请从事营业性演出经营活动,应当向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营业执照; (三)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有效身份证件; (四)演出经纪人员资格证。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增设演出经纪机构经营业务的,应当提交前款第一项、第四项规定的文件。 第九条  依法登记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20日内,持营业执照和有关消防、卫生批准文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备案,县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出具备案证明。备案证明式样由国务院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设计,省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印制。 个体演员可以持个人有效身份证件和本实施细则第七条第二款规定的艺术表演能力证明,个体演出经纪人可以持个人有效身份证件和演出经纪人员资格证,向户籍所在地或者常驻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申请备案,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出具备案证明。备案证明式样由国务院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设计,省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印制。 第十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投资者在内地依法登记的演出经纪机构,台湾地区投资者在大陆依法登记的演出经纪机构,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依法登记的演出经纪机构,申请从事营业性演出经营活动,适用本实施细则第八条规定。 第十一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投资者在内地依法登记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台湾地区投资者在大陆依法登记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依法登记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申请从事演出场所经营活动,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营业执照; (三)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有效身份证件; (四)依照《条例》第七条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十二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演出经纪机构经批准可以在内地设立分支机构,分支机构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演出经纪机构在内地的分支机构可以依法从事营业性演出的居间、代理活动,但不得从事其他演出经营活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演出经纪机构对其分支机构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演出经纪机构在内地设立分支机构,必须在内地指定负责该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并向该分支机构拨付与其所从事的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 第十三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投资者在内地依法投资设立的由内地方控股的文艺表演团体申请从事营业性演出活动,除提交本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投资信息报告回执等材料。 第三章  演出管理 第十四条  申请举办营业性演出,应当在演出日期3日前将申请材料提交负责审批的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 申请举办营业性涉外或者涉港澳台演出,应当在演出日期20日前将申请材料提交负责审批的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 第十五条  申请举办营业性演出,应当持营业性演出许可证或者备案证明,向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提交符合《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文件。 申请举办临时搭建舞台、看台的营业性演出,还应当提交符合《条例》第二十条第二、三项规定的文件。 对经批准的临时搭建舞台、看台的演出活动,演出举办单位还应当在演出前向演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提交符合《条例》第二十条第一项规定的文件,不符合规定条件的,演出活动不得举行。 《条例》第二十条所称临时搭建舞台、看台的营业性演出是指符合《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营业性演出活动。 《条例》第二十条第一项所称演出场所合格证明,是指由演出举办单位组织有关承建单位进行竣工验收,并作出的验收合格证明材料。 申请举办需要未成年人参加的营业性演出,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十六条  申请举办营业性涉外或者涉港澳台演出,除提交本实施细则第十五条规定的文件外,还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演员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 (二)2年以上举办营业性演出经历的证明文件; (三)近2年内无违反《条例》规定的书面声明。 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审核涉外或者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项目,必要时可以依法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第十七条  经省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批准的营业性涉外演出,在批准的时间内增加演出地的,举办单位或者与其合作的具有涉外演出资格的演出经纪机构,应当在演出日期10日前,持省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批准文件和本实施细则第十五条规定的文件,到增加地省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备案,省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出具备案证明。 第十八条  经批准到艺术院校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外国或者港澳台艺术人员从事营业性演出的,应当委托演出经纪机构承办。 第十九条  歌舞娱乐场所、旅游景区、主题公园、游乐园、宾馆、饭店、酒吧、餐饮场所等非演出场所经营单位需要在本场所内举办营业性演出的,应当委托演出经纪机构承办。 在上述场所举办驻场涉外演出,应当报演出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条  申请举办含有内地演员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演员以及外国演员共同参加的营业性演出,可以报演出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审批,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制定。 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  在演播厅外从事电视文艺节目的现场录制,符合本实施细则第二条规定条件的,应当依照《条例》和本实施细则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二条  举办募捐义演,应当依照《条例》和本实施细则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参加募捐义演的演职人员不得获取演出报酬;演出举办单位或者演员应当将扣除成本后的演出收入捐赠给社会公益事业,不得从中获取利润。 演出收入是指门票收入、捐赠款物、赞助收入等与演出活动相关的全部收入。演出成本是指演职员食、宿、交通费用和舞台灯光音响、服装道具、场地、宣传等费用。 募捐义演结束后10日内,演出举办单位或者演员应当将演出收支结算报审批机关备案。 举办其他符合本实施细则第二条所述方式的公益性演出,参照本条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营业性演出经营主体举办营业性演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办理演出申报手续; (二)安排演出节目内容; (三)安排演出场地并负责演出现场管理; (四)确定演出票价并负责演出活动的收支结算; (五)依法缴纳或者代扣代缴有关税费; (六)接受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七)其他依法需要承担的义务。 第二十四条  举办营业性涉外或者涉港澳台演出,举办单位应当负责统一办理外国或者港澳台文艺表演团体、个人的入出境手续,巡回演出的还要负责其全程联络和节目安排。 第二十五条  营业性演出活动经批准后方可出售门票。 第二十六条  营业性演出不得以假唱、假演奏等手段欺骗观众。 前款所称假唱、假演奏是指演员在演出过程中,使用事先录制好的歌曲、乐曲代替现场演唱、演奏的行为。 演出举办单位应当派专人对演唱、演奏行为进行监督,并作出记录备查。记录内容包括演员、乐队、曲目的名称和演唱、演奏过程的基本情况,并由演出举办单位负责人和监督人员签字确认。 第二十七条  举办营业性演出,应当根据舞台设计要求,优先选用境内演出器材。 第二十八条  举办营业性演出,举办单位或者个人可以为演出活动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第二十九条  鼓励演出经营主体协作经营,建立演出院线,共享演出资源。 第三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将营业性演出的审批事项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一条  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对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演出,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和支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依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财务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演出。 第三十二条  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检查营业性演出现场,应当出示行政执法证,演出举办单位应当配合。 第三十三条  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可以采用技术手段,加强对营业性演出活动的监管。 第三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演出经营主体基本信息登记和公布制度、演出信息报送制度、演出市场巡查责任制度,加强对演出市场的管理和监督。 第三十五条  国家对演出经纪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认定制度。国务院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对全国演出经纪人员的资格认定、从业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各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演出经纪人员的从业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演出经纪机构举办营业性演出活动,应当安排专职演出经纪人员负责。 第三十六条  演出行业协会应当依据章程开展业务活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其成员的合法权益。 第四章  演出证管理 第三十七条  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出经纪机构的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包括1份正本和2份副本,有效期为2年。 营业性演出许可证由国务院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设计,省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印制,发证机关填写、盖章。 第三十八条  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吊销文艺表演团体或者演出经纪机构的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应当通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变更其经营范围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出经纪机构的营业性演出许可证,除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可以依法暂扣或者吊销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收缴、扣押。 第三十九条  吊销、注销文艺表演团体营业性演出许可证的,应当报省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备案。吊销、注销演出经纪机构营业性演出许可证的,应当报国务院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条  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对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出经纪机构实施行政处罚的,应当将处罚决定记录在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副本上并加盖处罚机关公章,同时将处罚决定通知发证机关。 第五章  罚  则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实施细则第十五条的规定,未在演出前向演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提交《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演出场所合格证明而举办临时搭建舞台、看台营业性演出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依照《条例》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四十二条  举办营业性涉外或者涉港澳台演出,隐瞒近2年内违反《条例》规定的记录,提交虚假书面声明的,由负责审批的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实施细则第十七条规定,经省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批准的涉外演出在批准的时间内增加演出地,未到演出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备案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实施细则第十八条规定,经批准到艺术院校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外国或者港澳台艺术人员擅自从事营业性演出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依照《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给予处罚。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实施细则第十九条规定,非演出场所经营单位擅自举办演出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依照《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给予处罚。 第四十六条  非演出场所经营单位为未经批准的营业性演出提供场地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规定,在演播厅外从事符合本实施细则第二条规定条件的电视文艺节目的现场录制,未办理审批手续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依照《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给予处罚。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擅自举办募捐义演或者其他公益性演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依照《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给予处罚。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实施细则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规定,在演出经营活动中,不履行应尽义务,倒卖、转让演出活动经营权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依照《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给予处罚。 第五十条  违反本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出售演出门票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演出举办单位没有现场演唱、演奏记录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处以3000元以下罚款。 以假演奏等手段欺骗观众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依照《条例》第四十七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五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检查营业性演出现场,演出举办单位拒不接受检查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  上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在必要时,可以依照《条例》和本实施细则的规定,调查、处理由下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调查、处理的案件。 下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认为案件重大、复杂的,可以请求移送上级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调查、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四条  本实施细则由国务院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五十五条  本实施细则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2005年8月30日发布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同时废止。
查看详情
时隔26年首次修订 新职业教育法“新”在哪儿
2022-05-04
新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法”)从5月1日起施行,这是近期教育领域关注度极高的话题。职业教育法时隔26年首次修订,有哪些新内容让公众如此关注?4月27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相关情况。 新内涵:更科学的表述,体现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理念 新法有诸多新的表述,公众讨论最多的是将旧版中“普职分流”的提法,改成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有媒体和公众解读为取消初中毕业后的“职普分流”,话题一度冲上热搜。 “这其实是一个误读。”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说,“新的表述是对义务教育后普职分类发展更加科学和规范的表述,它体现了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念,也为我国高质量教育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陈子季说:“因地制宜,是说要允许各地普职比例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差异,各地可以根据区域社会发展的程度、本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和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情况合理规划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的招生规模。协调发展指的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这两个类型的教育没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别,它只有办学模式的融合、育人方式的差异。义务教育后实行‘普职协调发展’,绝对不是取消中等职业教育,而是要转变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思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基础性转向,重点是要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自身质量,拓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通道。”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表述变化是,原职业教育法中职业教育的目的表述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新版中表述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概念上的重大突破向社会明确传递出“同等重要”的意涵。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邓传淮说:“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作为两种不同教育类型来定位,是构建职业教育法律制度的基础。新法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规定国家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规定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规定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  新空间: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有了法律基础 社会公众关心“职普分流”,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上升通道不畅。同时,高职学生的上升通道也非常有限。职业教育界呼唤了多年:打通上升通道,真正构建起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 “新法在提高认可度和吸引力,增强社会契合度和适应性方面作出了规定。新法要求,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教育,注重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突出中职教育的教育功能,提升认可度,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就业有能力、升学有优势、发展有通道的教育类型。”陈子季说。 陈子季介绍:“新法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有关专业实行与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贯通的招生和培养;高等职业学校和实施职业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在招生计划中确定相应比例或者采取单独考试的办法,专门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 这意味着,中职学生和“本科”之间有了通道。中职不再是低水平的“打工教育”,真正变成“为不同禀赋学生提供多种成才可能”的摇篮。 推动职业本科教育是教育部2022年的工作重点之一。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 “除了设立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新法还为两个方面的探索预留了空间:一是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本科职业教育专业,二是在专科层次的职业学校设置本科职业教育专业。这些都充分表明,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可以读大专,还可以上本科,从法律层面畅通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发展通道,给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上大学开了一个口子,这必将大幅提升学生上中等职业学校的积极性。”陈子季说。  新保障:法律形式破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顽瘴痼疾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些影响事业发展的硬骨头已经绕不过去。这次修法直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顽瘴痼疾,用法律的形式把破解之道固定下来,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陈子季说。 陈子季所谓的硬骨头之一就是管理体制。此前,教育行政部门管职业学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职业培训,加之要协调地方政府以及企业,许多工作很难推动落实。新法明确,国务院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全国职业教育工作。有业内专家认为,新法将最大的难题解决了。 管理体制之外,另一重保障是经费投入。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职业教育办学成本是普通教育的3倍左右。据了解,我国高职的招生数超过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所获得的直接财政投入只占20%左右。 新法明确了重点支持、地方为主的投入机制。 “新法规定,国家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鼓励通过多种渠道依法筹集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省级人民政府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职业学校举办者按照生均经费标准按时、足额地拨付经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陈子季说。 新法还鼓励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同时还要求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奖励、税费优惠等政策激励。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但是,长期以来,产教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实是个痛点,也是堵点。 “新法用9处‘鼓励’、23处‘应当’和4处‘必须’,进一步明确了诸多举措,真正从法律层面让企业参与不难、参与有利。”陈子季说。 值得一提的是,修改后的职业教育法明确了企业可以通过与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共同举办职业教育机构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 这意味着政府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 此外,新法还明确了工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群团组织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义务与责任,包括参与制定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和相关职业教育标准,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培育供需匹配的产教融合服务组织等。 中华职业教育社党组书记、总干事方乃纯说:“这有效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多元跨界特征,相信将更好推动政府和各方面资源整合、同向发力,共创新局。”
查看详情
新职教法实施职业教育再迎发展春天
2022-04-30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该法自1996年颁布施行26年来的首次大修,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 新职教法修订了哪些内容?将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哪些利好?近日,记者就此对我省相关人士进行了采访。 取消普职分流? 不!中职的重要地位得以强化 新职教法一颁布,“取消初中后的普职分流”的误读一度传得沸沸扬扬。 新职教法删除了以前“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的表述,修改为“国家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删除‘分流’的表述,并不意味着‘取消义务教育后普职分流’。”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所所长王江清说。 王江清认为,从“分流”到“协调发展”,这一修改内涵更加丰富。“协调发展”涵盖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在资源配置、发展水平、教育规模等要素的协调,不只是学生升学路径的“分流”,体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没有改变,但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普职“协调发展”的具体标准会有所不同,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因地制宜规划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的招生规模以及其他协调发展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公众对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有更高期待,而中职教育因办学质量不高、成长“天花板”过低等诸多因素,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一直不足。新职教法明确,中等职业学校可按相关规定在有关专业实行与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贯通招生和培养。 “这无疑将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提升,也让广大学生通过中职和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扩大进入高职或再进入本科深造的机会,让家长和孩子看到接受职业教育后成为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广阔前景。”王江清表示。 高职可以升本? 是!职教“天花板”被打破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 但据教育部今年2月公布的数据,全国有高职学校1486所、在校生1590.10万人,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仅32所(其中民办院校有22所)、在校生12.93万人。在湖南,目前全省有高职高专学校76所,在校生72.85万人,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仅1所。很明显,职业本科现有规模成为职业教育发展“堵点”。 新职教法明确,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设置的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部分专业,符合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培养质量较高等条件的,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可以实施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 “当前,一方面,现有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规模无法承担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重任;另一方面,从规模发展走向内涵发展的高职院校,却面临很难升格本科职业教育的痛点。新职教法从法律层面支持破局,突破了一段时间以来大家困惑的高职院校不能升办职业本科学校、不能办本科专业的法律障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斌对此拍手叫好。 “给予高职专科学校优势专业举办职业本科教育的机会,也将有力赋能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李斌说,这不仅鼓励高职院校深耕优势专业,形成办学特色和强项,营造办学质量赶超的良性循环,也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更高质量要求。“职业教育一样有高学历”,有利于激励全社会广泛支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汇聚更广泛力量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职教学生低人一等? 扭转!与普通学生享有同等待遇 长久以来,不少人对职业教育有着“低人一等”的刻板印象。职教毕业生升学通道狭窄,面临较多就业壁垒,入职后还有着“同工不同酬”的窘境。 这也是很多学生和家长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的主要原因。“从身边的事例来看,大多数职教生读不了大学,入职后待遇不高,晋升机会也不多,感觉让孩子读职教,就会耽误孩子的一辈子。”长沙市民刘齐铭说。 新职教法此次修订,着力扭转这一歧视,明确“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 为了打破职教毕业生的隐形就业壁垒,新职教法还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设置妨碍职业学校毕业生平等就业、公平竞争的报考、录用、聘用条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招录、招聘技术技能岗位人员时,应当明确技术技能要求,将技术技能水平作为录用、聘用的重要条件。 新职教法的颁布让刘齐铭放下了心中的隐忧,也让很多职校校长老师大受鼓舞。 “将职教学生与普教学生放至同等地位,从法律上为其‘撑腰’,这将让职教学生更有底气,也将大大鼓励职教学生潜心钻研技能,力争学有所成拥有出彩人生。”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校长刘迪凡说,这也倒逼职专潜心内涵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 校企合作“一头热”? 改变!产教融合是办学基本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职业教育办学成本是普通教育的3倍左右。要改善职教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 针对产教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实这个痛点、堵点问题,新职教法以“产教融合”一词取代了原职教法中的“产教结合”,明确了政府、企业、学校等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职责任务,以及产教融合的途径。 “新职教法明确了诸多适合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举措、新机制。”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邓志革认为,比如,新职教法提出要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做出奖励、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有了法律层面的保障,必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加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邓志革同时表示,职业院校应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好服务企业的技术需求,这样才能实现双赢,从而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深入开展。(记者 余蓉)
查看详情
安全生产十五条措施发布,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
2022-04-12
查看详情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关于推动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2022-04-08
       4月1日,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关于推动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打造3个以上具有区域影响力、引领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产业集群;培育10家以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创新能力强、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培育50家以上成长性好、竞争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专精特新”骨干性企业;建成50个左右智慧景区;培育100个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数字文旅产业项目。   关于推动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的意见》(赣发【2022】4号)精神,进一步推动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江西数字经济做优做强做精,结合我厅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西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精准对接,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上云用数赋智",扩大优质数字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加快发展新型文旅企业、文旅业态、文旅消费模式,推动我省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工作目标        全省文化产业、旅游业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迈向新阶段,文旅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供给质量不断提升,成为激发文旅消费潜力的新引擎。到2025年,打造3个以上具有区域影响力、引领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产业集群;培育10家以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创新能力强、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培育50家以上成长性好、竞争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专精特新”骨干性企业;建成50个左右智慧景区;培育100个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数字文旅产业项目。          三、重点任务        1.加强和创新内容建设。深刻把握数字文旅产业内容属性,加强原创能力建设。实施馆企对接计划,加强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对接,鼓励依托地方特色文化、文化文物单位馆藏等资源开发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数字文创产品。加强IP开发和转化,鼓励运用戏曲、演艺、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视频、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等产业形态,打造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品牌,并大力开展宣传。强化文化对旅游的内容支撑、创意提升和价值挖掘作用,提升旅游业文化内涵。          2.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以5G、云计算、物联网、北斗、虚拟现实、AI、VR、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型文旅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龙头或骨干文旅企业通过研发投入、建立实验室、 搭建资源合作平台等方式为文旅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提供支持;主动参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工程,加快建设江西省文化资源数据库。持续推进“一部手机游江西”项目迭代。完成“云游江西”、江西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和智慧监管平台系统的增补提升;开展智慧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创馆、数字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数字文化馆(公共文化云)建设;建设完善全省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和博物江西平台;推行旅游厕所一厕一码智慧化管理,引导有条件的A级景区或相关单位开展智慧旅游厕所建设试点,全面推进“一厕一码”旅游厕所在线评价反馈平台建设。          3.培育文旅数字化新业态。开展数字文旅产业项目培育计划,重点培育综合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文旅产业新业态,支持打造南昌世界VR产业基地。吸引有实力的动漫、游戏、电子竞技及其衍生品生产制作企业落户江西。鼓励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新型文旅消费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和沉浸式体验场景;打造文旅数字线上交流项目,积极向海外推荐江西优秀文旅资源;强化数字技术对红色文化、山水文化、书院文化、戏曲文化、陶瓷文化、农耕文化、商帮文化、中医药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的改造和提升;继续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培育一批示范性智慧景区;丰富“网络型”文旅产品与服务供给需求,积极推动“直播电商+文旅”等新业态运营模式,创新“云直播”“云演出”“云展览”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快推进旅游行业网约车业务,发挥导游员一专多能作用,实现网约车服务在全省主要景区、机场、高铁站全覆盖,为C2B旅游定制化时代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出行服务。开展“5G+文化旅游“应用标杆评选活动,打造50个“5G+文化旅游”应用标杆。          4.壮大数字文旅市场主体。积极引导互联网及其他领域龙头企业布局数字文旅产业,扶持中小微数字文旅企业成长,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开展数字文旅企业认定和梯度培育工作,加强对数字文旅企业的分类管理,为强成长性数字文旅企业提供融资、技术等支持;持续开展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重点支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数字文旅企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文化和 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5.激发数字文旅消费活力。顺应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创新文旅消费场景,培育壮大云旅游、云娱乐等新型消费形态;提高文旅消费便捷程度,推广电子票、云排队等网络消费新方式,提升数字化预约能力;创新开展“百县百日”“百城百夜”等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活动,鼓励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夜间文化和旅游产品,推动数字文化融入夜间经济,激发夜间消费活力;发挥“云游江西”等平台作用,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转化, 发挥线上交流互动、引客聚客、精准营销等优势,引导线上用户转化为实地游览、线下消费。          6.鼓励发展线上平台经济。支持文旅领域垂直电商供应链平台创新发展,形成数字经济新实体,鼓励各类电子商务平台、OTA平台拓展文旅服务功能和产品,举办文旅消费促进活动;支持互联网企业打造数字精品内容创作和新兴数字文旅资源传播平台;;开展传统文旅企业“上云用数”行动,引导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高新技术企业、重点科研院校以及文化和旅游企业联合创新,搭建要素流通和技术服务平台,为传统文旅企业提供数字化改造服务,为打造“全域、全龄、全时”文旅消费生态提供技术支撑;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与文化文物单位、旅游景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合作,探索流量转化、体验付费、服务运营等新模式。          7.以数字化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数字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对接合作,促进文化创意向旅游领域拓展;支持发展IP品牌授权,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品牌价值和文化价值,推进数字文化产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数字文化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在线新经济结合,鼓励发展旅游直播、旅游带货等线上内容生产新模式;推动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丰富公共文化空间体验形式和内容。          8.加强数字文旅技术标准应用。实施标准化战略,推动虚拟现实、交互娱乐、智慧旅游等领域产品和技术服务标准研究制定,发挥标准对产业的引导支撑作用,以标准化建设促进业态优化提升。          四、保障措施        9.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促进本地区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运用数字化思维,促进形成政企多方参与、高效联动、信息共享的数字文旅产业发展机制,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及时总结经验做法成效,宣传推广典型案例;鼓励以“线上线下”产业招商、优质项目遴选、政银企对接等形式,充分调动产业链上下游和消费者支持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10.强化要素支撑。加大对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项目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对数字文旅产业的投入;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创新符合数字文旅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数字文旅企业利用多渠道资本市场融资,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数字文旅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加强文化和旅游数字人才培训,将数字化知识纳入厅系统各类业务培训内容,培养一批兼具文化内涵、技术水准和创新能力的数字 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鼓励高校和企业创新合作模式,共建实训基地。  
查看详情
习近平对人才工作作最新指示!
2021-09-29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9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李克强主持会议。栗战书、汪洋、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王沪宁作总结讲话。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快速壮大,人才效能持续增强,人才比较优势稳步增强,我国已经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我国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习近平强调,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一是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三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是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五是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六是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七是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八是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以上8条,是我们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习近平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顶尖科学家集聚水平明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30年,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到2035年,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 习近平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进行战略布局。综合考虑,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习近平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要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用人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用人单位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用不好授权、履责不到位的要问责。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要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同时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确保科研项目取得成效。要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优化整合人才计划,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 习近平指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习近平强调,要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国家队作用,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要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要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习近平指出,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要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要加强人才国际交流。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习近平强调,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广大人才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要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 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党组)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各地区各部门要立足实际、突出重点,解决人才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要加大人才发展投入,提高人才投入效益。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各级政府教育、科技、工信、安全、人社、文旅、国资、金融、外事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共同抓好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实。 李克强在主持会议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入分析了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是指导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献。要认真学习贯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会议精神转化为做好人才工作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转化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生动实践,不断开创党的人才工作新局面。 王沪宁在总结讲话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高屋建瓴、视野宏大、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推动党中央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效。要抓好会议精神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 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深圳市、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等出席会议。 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中央军委机关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中管金融企业、部分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管高校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查看详情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文化贸易的实施意见
2021-09-17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文化贸易的实施意见 赣府发〔2014〕27号  各设区市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国发〔2014〕13号)精神,为进一步加快我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外贸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目标任务          积极创新文化贸易模式,扩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着力提升我省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充分挖掘我省传统文化产业特色,大力培育新兴文化产业,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贸易重点企业和产品,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贸易平台和文化贸易出口基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培养一批国际化、复合型的文化贸易人才。力争到2020年,全省文化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10%。 二、工作重点       (一)大力打造文化贸易平台。充分发挥赣港经贸合作活动、低碳博览会、赣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景德镇瓷博会等我省重点展会的影响力,将文化贸易纳入其重要内容,鼓励、支持和引导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大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贸易品牌的培育力度。对入选国家或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的企业,优先支持参加深圳文博会、北京文博会等境内外文化贸易展会。(省商务厅、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负责)       (二)拟定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目录。根据商务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制定江西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对入选国家和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的、出口额居全省前列且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文化贸易企业和重点项目给予政策扶持。推动和培育我省更多的文化企业和产品进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省商务厅、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负责)       (三)培育重点文化贸易主体。用好各类出口平台和海外营销渠道,加大对创意陶瓷、传统雕刻等具有江西特色的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的扶持。鼓励海外资本和民间资本来赣投资,采取合资、合作、重组、并购等方式开展合作,培育一批产品优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出口企业开展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认证、境外专利申请、国际市场开拓、电子商务、境外广告和商标注册、文化贸易培训、境外收购技术和品牌等工作,扶持一批本土文化贸易企业做大做强。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示范效应好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机构,进一步扩大和提高文化出口的规模和质量。(省商务厅、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负责)        (四)积极推动文化贸易园区建设。制定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依托我省文化产业特色和基础,认定和培育一批动漫、影视、文化创意等省级文化贸易出口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区,并在项目用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扶持。推动各类文化贸易企业向园区集聚,补齐上下游文化产业链,进一步做大规模和总量。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合理规范,使基地和园区成为文化贸易企业的孵化器、文化企业快速成长的助推器、文化产业集约发展的大平台。(省商务厅、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负责)        (五)积极实施文化企业“走出去”战略。鼓励省内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江西文化品牌和文艺精品。支持我省宣传文化单位海外实施公司化运作、本土化战略、全媒体发展。依托海外华校、孔子学院、文化交流中心,开展人文交流。大力开展文化艺术交流,配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动我省文艺院团、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博项目等赴海外、境外演出和展览。鼓励文化企业、机构等开展对外劳务合作。(省商务厅、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省统计局、南昌海关、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负责)        (六)着力推动文化科技创新。鼓励文化企业挖掘我省传统文化产品,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产品,大力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促进我省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鼓励文化服务贸易企业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务,开发动漫、影视制作等新兴文化产品。(省委宣传部、省商务厅、省文化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负责)        (七)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我省文化企业、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盗版等行为。支持文化企业开展涉外知识产权维权工作,加强对外文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及时发布国际文化市场动态和国际文化产业政策信息。引导文化出口企业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有关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科技厅、省文化厅、省商务厅负责)        (八)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充分发挥我省高等院校优势,支持高校加强建设或设立文化贸易学科和专业。支持校企合作,建立文化贸易经营人才培训基地。建立文化贸易人才库,积极引进复合型、外向型高端文化贸易人才,不断提高全省文化贸易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省教育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厅、省人社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负责) 三、政策保障        (一)切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落实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1号)精神,为生产重点文化产品而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等,按现行税收政策有关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对有关主管部门认证的技术先进型文化类服务外包企业进口设备,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保税政策;对国家重点鼓励的文化服务出口实行营业税免税;结合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逐步将文化服务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对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的文化服务出口实行增值税零税率或免税。(省国税局、省地税局负责)        (二)优化文化贸易发展环境。        1.促进投资便利化。依法规范审批程序,简化境外文化贸易投资项目和企业核准手续,实行境外投资设立企业核准网上申报和证书发放。将引进文化贸易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进行调度,在用地、环评、审批等方面开设绿色通道,优先解决。(省商务厅负责)        2.进一步精减审批事项。减少对文化出口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手续,缩短时限。对国有文化企业从事文化出口业务的编创、演职、营销人员等,不设出国(境)指标,简化因公出国(境)审批程序和手续,开辟绿色通道。对面向境外市场生产销售外语出版物的民营文化企业,经批准可以配置专项出版权。(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外侨办、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负责)       3.建立便捷通关绿色通道。将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列为海关高信用企业,享受海关便捷通关服务。对图书、报纸、期刊等品种多、时效性强、出口次数频繁的文化产品,经海关批准,实行集中申报管理。为文化产品出口提供24小时预约通关服务等便利措施。对文化企业出境演出、展览、进行影视节目摄制和后期加工等所需暂时进出境货物,按照规定加速验放。对暂时出境货物使用暂准免税进口单证册(ATA单证册)向海关申报的,免于向海关提供其他担保。(南昌海关负责)       4.推进文化贸易外汇管理便利化。满足文化企业跨境投资的用汇需求,确保文化出口相关跨境收付与汇兑顺畅。支持文化企业采用出口收入存放境外等方式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鼓励境内金融机构开展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支持文化企业从事境外投资。(国家外汇管理局江西省分局、人行南昌中心支行负责)       5.创新检验检疫模式。对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实施诚信管理。对文化企业及其进出口货物,实施全申报备案管理,以出入境检疫为主,一般情况下免于品质检验。为生产重点文化产品而进口的设备及其配售件、备件等,提供全天候预约报检等便利措施。(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        (三)强化金融服务。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和项目“走出去”的融资支持力度,积极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在授信额度、贷款条件、审批流程、抵押质押和对外担保、财务顾问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推进我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保险作用,完善支持文化贸易企业“走出去”保障机制,扩大承保规模,增强文化贸易企业抗风险能力。积极推动社会投资机构与文化贸易企业合作发展。(省政府金融办、人行南昌中心支行、江西银监局、江西证监局、江西保监局负责)        (四)建立和完善统计体系。建立完善全省文化贸易数据库,定期发布相关统计数据,为提高我省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参考。(省统计局、省商务厅负责)   四、组织保障        建立由省委宣传部、省商务厅牵头,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文化厅、省外侨办、省政府金融办、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统计局、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南昌海关、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外汇管理局江西省分局等单位参加的省文化贸易促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主要职责是协调解决我省文化贸易重点项目建设、文化贸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破解发展难题,促进文化贸易 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商务厅,负责具体日常工作。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工作举措、创新工作方式,努力推动全省文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 4月23日  
查看详情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