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2023-06-06
“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 2020年10月,“十四五”规划即将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考察,参观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在《建国方略》相关规划图前,驻足感慨。 《建国方略》绘就了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修建160万公里公路、约16万公里铁路、3个世界级大海港,还有建设三峡大坝……在当时看来,梦想的实现遥不可及。而今日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铁飞驰领跑世界,公路纵横牵起城乡,世界大港十之有七,现代化程度远超当初的设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展现出不可逆转的光辉前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在2023年第11期《求是》杂志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总书记鲜明强调:“为什么要强调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这是因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无数仁人志士为此苦苦求索、进行各种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   ——在战略上不断完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   ——在实践上不断丰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10年,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上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实践雄辩证明,“两个确立”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是党和人民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   我国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战略任务、战略阶段、战略要求、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越是这样越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查看详情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06-05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为开好这次座谈会,习近平先后考察了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陪同考察并主持座谈会。     1日下午,习近平乘车来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燕山脚下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中国国家版本馆主要承担国家版本资源规划协调、普查征集、典藏展示、研究交流和宣传使用职责,建有中央总馆和西安、杭州、广州分馆。习近平首先走进文华堂,听取版本馆规划建设有关情况介绍,参观国家书房、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中国当代出版精品与特色版本展。在文瀚阁,习近平仔细察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不时询问版本搜集整理有关情况,并登上五层露台俯瞰版本馆全貌。随后,习近平来到兰台洞库,参观“汉藏蒙满文大藏经雕版合璧”和“《四库全书》合璧”库展,详细了解馆藏精品版本保存情况。习近平强调,我十分关心中华文明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这些宝贵的典籍版本。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我非常关注、亲自批准的项目,初心宗旨是在我们这个历史阶段,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我对中国国家版本馆的建成和管理是肯定的、满意的。国家版本馆的主要任务就是收藏,要以收藏为主业,加强历史典籍版本的收集,分级分类保护好。同时,要加强对收藏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做好典籍版本收藏工作。在做好主业的前提下,协助各方面做好历史典籍版本的研究和挖掘。总之,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文明大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标志性文化工程。     2日下午,习近平乘车来到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主要职责是统筹指导全国历史研究工作,整合资源和力量制定新时代中国历史研究规划,组织实施国家史学重大学术项目。习近平走进院内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先后参观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了解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重大考古发现,并不时询问相关研究工作进展。随后,习近平察看了中国历史研究院部分馆藏珍贵古籍和文献档案,并在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工作成果展前听取了有关情况汇报。习近平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4年多来,组织开展一系列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学术工程,取得了一批高质量成果,值得肯定。希望你们继承优良传统,团结凝聚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中国史学的智慧和力量。     考察结束后,习近平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耕、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先后发言。     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习近平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观点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     习近平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蔡奇在主持会议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认真组织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加强研究阐释,坚持学以致用,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李书磊、铁凝、谌贻琴、秦刚、姜信治等参加上述有关活动。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中央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负责同志,有关专家学者代表等参加座谈会。
查看详情
新的文化使命——从“第二个结合”看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06-05
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和基础。 五千多年不间断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党领导人民的百年奋斗中,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揭示出历史的真谛—— “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坚持“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宣告:“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时代的必然 陕西延安,河南安阳殷墟。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两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地方,穿越历史烟云,在中国大地上依然绽放照亮古今的光辉。 2022年10月下旬,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两地,赓续我们党的文化基因,探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 在延安,瞻仰中共七大会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旧居,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在安阳,考察殷墟遗址,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文物,习近平总书记点明此行的深意:“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滋养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历经革命烽火、走过建设时期、激荡改革风云,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机活力,越来越多人在思考、在追问: 一个来自欧洲的思想,为何能在万里之遥的中国扎根,生长出20世纪到21世纪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文明创造? 当我们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走前无古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如何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出坚定有力的回答。 应运而生,与时俱进。 “两个结合”先后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 坚持“第二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马克思主义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获得丰厚滋养,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这是坚持和发展真理的逻辑必然—— 湘江畔,岳麓书院,千年弦歌不辍。 2020年9月17日,细雨蒙蒙,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座千年学府考察,望着高悬的“实事求是”匾额,久久凝思,语重心长,“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 回望百年,救亡图存之际,马克思主义一来到中国,就开启了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进程。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全新的政治力量和革命方向,也代表着崭新的文化力量和文化方向。 山东曲阜,孔庙南门的万仞宫墙前,天南海北的游客慕名而来,聆听千古颂传的人文故事,感受时光淬炼的先贤智慧。 《马克思进文庙》——郭沫若写于1925年的这篇文章,以戏剧化的语言让马克思和孔子有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相遇,道尽“马”和“中”各自的理想社会目标,竟是如此不谋而合。 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同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行观,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二者的内在融通和高度契合,始终作为思想的泉源,涌动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 在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中丰富自己,在应对时代新课题、发展新挑战中完善自己,马克思主义从来不会结束真理,而是不断开辟通向真理的道路。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这是探索正确发展道路的实践必然——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翻开风起云涌的红色篇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作为蕴含其中的动力之源,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奋进百年的实践进程。 “共产党员极端注重他们的文化。”1944年,美国记者福尔曼赴延安和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5个月的采访,写下这一观点。 在《北行漫记》中,福尔曼的记录表明,这或许就是中国共产党能把自己的根深植于中国最广大的民众之中的谜底之一。 中国道路的每一步开拓,都是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的实践探索。 今天,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进行着日益深入的结合,体现于安邦理政的治国之道中,贯彻于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中,灌注于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中,呈现于质文兼具的表达方式中…… 运用“革故鼎新”的智慧推进改革创新;将“万物并育”等古训运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以“协和万邦”等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实践因此生机勃发。 这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一系列重大论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已经更为深刻地进入文化和文明的层面。 从现代维度确认精神命脉,增进文化认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更为丰沛的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资源。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时代的必然。 (二)思想的飞跃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1年3月22日,正在福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熹园,纵论古今,阐明“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理。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这一思想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 2016年1月18日,北京西郊,中共中央党校。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讲“第一课”: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状态……” 一番博古通今、纵横中西的论述,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行了中国化的理论阐释,令在场学员回味无穷。 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与中华民族千年理想有机结合,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厚培中华文脉沃土;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礼乐文明有机结合,倡导“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构筑起党中央坐镇中军帐、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的政治秩序; 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民本思想有机结合,倡导“民为邦本、为政以德”,使我们党始终拥有执政的坚实根基和最大底气;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价值取向有机结合,倡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激荡起雄浑豪迈的中国精神; 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倡导“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为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提供了不竭的文化源泉; 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协和万邦的和合智慧有机结合,倡导“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引领新时代的中国携手世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一系列标志性引领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绝产出,植根中华沃土的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结出累累硕果。 这一思想揭示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延续中华民族“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的传统,党的二十大前夕,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复兴文库》一至三编出版发行。习近平总书记为这部皇皇巨典作序。 序言中,习近平总书记勉励要“萃取历史精华,推动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以古之规矩,开今之生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鲜明提出“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四川眉山,三苏祠。百年银杏、千年黄葛,生机盎然。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这里,实地考察千年古祠,深有感触地说:“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从文化自信,总书记又谈到道路自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深厚底蕴,我们带领人民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既葆有马克思主义之魂,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之形,彰显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主。 只有将国力的强大转化为文明上的兴盛,坚定走自己的路,成为新文明的主体,一个民族才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三)文化的自觉 北京中轴线北延,燕山脚下,一组古朴典雅的建筑群坐落山间。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华堂南广场,一座石雕巍然矗立,上面镌刻的“赓续文脉”四个大字,宣告着这座崭新文化殿堂的职责使命。 “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2023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时强调,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 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质和独特定位,坚定守护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文明传承、时代进步和世界发展的大视野中进行观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华民族创造和传承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明,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华夏儿女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2014年10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充分发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今天所具有的伟大智慧,也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积累的伟大智慧。 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到广东潮州广济桥;从山西平遥古城,到甘肃敦煌研究院;从陕西西安博物院,到广西北海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带着深厚的历史感,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考察文化遗产,探寻文明根脉。 一路走来,他对这片沃土的真挚感情、对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深情致敬,始终如一、绵延不绝。 30多年前在河北正定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曾深情告白:“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 在正定,组织编写涵盖正定古代、近代、现代各阶段历史的普及读物《正定古今》,“有了这本书,就可以更好地鉴古励今”; 在福州,全力保护三坊七巷等文物古迹,强调“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 在浙江,指出“我们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 到中央工作后,强调领导干部要“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 将中华文明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历史自信和战略清醒,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 拉开历史纵深,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2年11月底,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 这是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集体活动。从五千年辉煌历史溯源,以百余载近代奋斗起笔,新时代中国领航人以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开启了治国理政新的篇章。 也是在这次参观展览中,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究竟源自哪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中国性”究竟源自哪里? 半年多之后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做到“四个讲清楚”: “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 “这种思路,瞬间拉长了‘中国特色’的时间之轴,并将之接入深邃的中国文化之池。”一名外国学者这样评价。 以史鉴今,资政治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中国古人的观点给今天以深刻启迪。秉持“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系统描绘和部署中国之治“制度图谱”,筑牢中国长治久安的制度根基。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我们品读出“贵和尚中”“天人合一”等历史智慧。 从“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忧患意识,到“十四五”规划纲要设置专章对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战略部署,我们看到“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的清醒。 在坚守马克思主义大“道”的同时,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文化广泛应用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价值与文明的高度加以创造和发展,使之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打开创新空间,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 又一次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绿树婆娑的北大校园,在同师生座谈时指出: “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中国梦”唤醒中国人民最深厚的文化基因;将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创造性凝结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动形成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历史长河中看待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功能,在时代大潮中把握文化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价值。 2021年3月,北京友谊宾馆,全国政协联组会现场气氛热烈。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打动了无数国人的心。 今天,中国人民志气、骨气、底气极大增强,焕发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四)文明的开新 浙江杭州,良渚遗址公园正门外,高达20米的雕塑“良月流晖”屹然挺立,顶端跳跃的火焰象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新世纪之初,采石爆破声曾在这里此起彼伏。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良渚遗址调研,明确指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影响遗址安全的湖州德清县6家石矿场,关停有困难。”在场者如实汇报。 “明天,就去湖州。”习近平同志当机立断,次日就赶到湖州调研。很快,几家石矿场彻底关停。 青山还绿,遗址重生。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提前一千多年”。 溯源最深沉的历史,才能开启最长远的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论断、重要思想、重要观点。 在“天下第一雄关”甘肃嘉峪关关城,叮嘱“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在山西云冈石窟,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福建福州三坊七巷,强调“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归根结底在于铸就文化的新辉煌、创造新的文明形态。 历史告诉我们:近代以来,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华文明在探索中前行,各种思想流派、各种制度模式、各方政治势力轮番登台,但都没能找到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和有效办法,没有找到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有效路径。 现实启示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改造,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活力,铸就了中华文明新辉煌。 未来召唤我们:不能躺在中华文明的历史殿堂里当“啃老族”,而是要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也需要在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上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夏日阳光照耀着梁家河的黄土坡,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场上,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当年,来插队的习近平问乡亲,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日子最好? 有人告诉他,就是“不再要饭,能吃饱肚子”,下辈子“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还有人使劲想了想,大着胆子说,“将来上山干活挑着金扁担!” 如今的梁家河,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乡亲们的“金扁担”越挑越稳。 一个小山村,印刻着初心使命,浓缩着时代巨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包含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创造,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作出了中国贡献。 马克思指出:“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 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为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提供中国方案。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 2015年9月,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讲坛,首次面向世界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着对“和而不同”的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民族鲜明的价值追求延展至世界维度,实现中外话语体系在价值观领域的开创性对接。 2023年3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15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领导人相聚“云端”,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今天的中国以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出时代强音。 在新的历史起点,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字记者:霍小光 张旭东 邹伟 吴晶 林晖 胡浩 史竞男 郑明达 徐壮 屈婷)
查看详情
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2023-06-02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习近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为什么要强调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这是因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 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不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推进。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指引。我们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前行提供坚强制度保证。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可以说,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中国式现代化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 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我们党始终坚守初心使命,矢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把远大理想和阶段性目标统一起来,一旦确定目标,就咬定青山不放松,接续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都是循序渐进、一以贯之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在总结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实践成就和经验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更加清晰擘画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目标要求,科学描绘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从这些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一代一代地接力推进,并不断取得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 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以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不断推进各领域体制改革,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突出问题导向,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源泉。 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注重把准人民脉搏、回应人民关切、体现人民愿望、增进人民福祉,努力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得到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我们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以主人翁精神满怀热忱地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来。我们党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激励人、鼓舞人、感召人,有效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2月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讲话的一部分。
查看详情
尹弘主持召开省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
2023-06-02
尹弘主持召开省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时强调 坚持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一体推进 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我省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叶建春出席 5月31日,省委书记、省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尹弘主持召开省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一体推进,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抓好工作落实,推动我省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叶建春、马森述、吴浩等省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出席。   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央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文件和中央主题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听取了全省主题教育进展情况和下步工作安排的汇报,审议通过了省级层面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省委教育工委、省发改委党组汇报了主题教育开展情况。 尹弘强调,要聚焦主题主线深化理论学习。始终把加强理论学习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持续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上下功夫,深刻领悟以学增智重要要求,全面系统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科学体系和世界观方法论,不断提升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尹弘强调,要着力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坚持用好调查研究“深、实、细、准、效”五字诀,大力弘扬寻乌调查唯实求真精神,注重采用“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基层、沉到一线,突出问题导向,解剖典型案例,积极开展有深度、有价值、有实效的调研,拿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切实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措施定实。 尹弘强调,要真抓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两手抓、两促进,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着力推动发展提质增效,用心用情为民服务,切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尹弘强调,要动真碰硬抓好问题检视整改。始终坚持学查改贯通,根据调研、检视情况,动态更新问题清单,严肃认真开展问题整改整治,明确整改措施、目标、时限和牵头负责人、责任单位,紧盯问题真改实改,聚焦聚力开展专项整治,上下贯通联动整改,确保整改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尹弘强调,要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各部门各单位党委(党组)要把主体责任牢牢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主要负责同志要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省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和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各省委巡回指导组要坚持同题共答,严督实导、以导带督,既推动落实责任,又帮助解决问题,推动主题教育深入扎实开展。
查看详情
把握好潜绩和显绩的关系——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②
2023-05-30
八百里太行万仞壁立、千峰如削,一渠清水穿山而来。上世纪60年代,为解决困扰千年的干旱问题,河南安阳林县数万人民,用近10年时间,在太行山腰生生凿出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定名“红旗渠”。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红旗渠纪念馆,感慨“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 一渠清水润泽一方,造福万千百姓,在时光的沉淀里收获口碑。红旗渠的修建,生动诠释了“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的价值追求,展现了潜绩和显绩的内在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强调要“把握好潜绩和显绩的关系”,指出“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显功看得见、摸得着,折射雷厉作风;潜功不显山、不露水,但关涉长远。显功与潜功辩证统一,标注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崇高境界。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就要深刻认识到潜绩和显绩之间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奋力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不少显绩之“显”,正是因为聚焦解决群众之“急”、发展之“难”。比如,污染防治攻坚战迫在眉睫,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反腐败斗争重拳出击,要有刀刃向内的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要有动真碰硬的意志;民生工程落到实处,要有说干就干的觉悟……实践中,一些领域的工作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百姓呼声高、反映强烈,必须马上就办、办一件就要成一件、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把显功、显政、显绩做到群众心坎上。对于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就要奔着问题去、迎着难题上,不回避、不躲闪,以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潜”是“显”的基础,“显”是“潜”的结果。对于那些事关长远、事关基础的任务,“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就要扎扎实实、稳步有序推进。这些工作不显山露水,政绩也并非一目了然,但有助于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长足进步,更是真正对党、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体现。新时代这十年,从长江大保护共促“一江春水向东流”,到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问探火等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再到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突破性进展,无不是长期潜功、潜绩累积而成。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建设农业强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些都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难以立竿见影。越是长久基业、长远大计,越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克服急功近利、急于出成绩的心态,甘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多做打牢基础的事,多谋泽被后人的事,方能积潜功为显功、化潜绩为显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有近期的,有中期的,也有长期的,要分清轻重缓急,既要全面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既要狠抓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多办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把握好潜绩和显绩的关系,一件一件抓落实,让群众看到变化;一张蓝图绘到底,积小胜为大胜,这样的政绩才能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查看详情
以学铸魂 坚定理想信念
2023-05-30
以学铸魂,是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目标任务。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围绕“以学铸魂”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对党忠诚”“站稳人民立场”。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等一系列要求,经受思想淬炼、精神洗礼,做好深化、内化、转化工作,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全体党员理想信念坚定,党就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以学铸魂,就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掌握这一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不断厚植理想信念的科学理论基础。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增强对党的价值追求和前进方向的高度政治认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正是千千万万个党员以绝对忠诚铸就了我们党的无坚不摧、无往不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忠诚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对党要有朴素的感情,更要有理性的自觉。”增强理性的自觉,就要提升理论素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风范,闪耀着真理和人格的光芒。要通过深学细思,不断增进对这一重要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真心爱党、时刻忧党、坚定护党、全力兴党的信念和行动。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关于对党忠诚的重要要求,自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对党忠诚体现到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上。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深刻体现这一重要思想的鲜明本色和根本立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只要党和人民始终保持血肉联系,始终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深刻感悟这一重要思想至真至诚的人民情怀,深刻把握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刻体会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在学习中感悟初心使命、增强宗旨意识、树牢群众观点。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提升服务群众本领,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以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民生福祉的增进来体现主题教育的实效。
查看详情
调查研究要追求深、实、细、准、效
2023-05-29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质,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增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这都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把调查研究作为做好工作的基本功,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于变局中开新局的“金钥匙”,促进各项工作推陈出新、取得突破。 用好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如何充分发挥调查研究对谋划工作、科学决策的辅助作用,《之江新语》中有精到论述,“各级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深、实、细、准、效”,短短五个字蕴含深刻的哲理和方法论意义。“深”,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到田间地头去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实”,就是作风要实,轻车简从,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掌握全面情况。“准”,就是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效”,就是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办法,做到出实招,见实效。 不断提高调查研究能力。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这个过程,必须求深、求细、求准。要增强看问题的眼力。坚持树立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等,增强观察力、辨别力,善于发现、分析、总结问题的本质根源。要增强谋事的脑力。坚持系统思维,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在调查研究中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要增强察民情的听力。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真实心声、现实关切,俯下身子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增强走基层的脚力。基层是调查研究的主阵地、主战场,既要到开创了工作新局面和先行一步作出探索的地方学习并借鉴成功经验,也要到群众意见集中、工作开展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去搜集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将情况摸清、将问题找准、将对策落实。 调查研究必须求实。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锤炼党性和作风的过程。开展调查研究,是停留在一般性口号还是身体力行,成效大不一样。调查研究不能搞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蜻蜓点水式”调研;不能搞端着架子、只作指示、不听意见的“钦差式”调研;不能搞只有“规定路线”没有“自选动作”的“被调研”;不能搞“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的“悬浮式”调研;不能搞先入为主、主观臆想、还未调研已有结论的“主观主义式”调研;不能搞只看“门面”“窗口”,不看“后院”“角落”的“盆景式”调研和“嫌贫爱富式”调研;同样不能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的“作秀式”调研和“一股脑、一阵风”的“扎堆式”调研。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也是纠正党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途径。既“身入”基层,更“深入”基层,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在基层下得去、立得住、站得久,既“人到”基层,更“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如此一来,所得出的结论才能是准确的,所作出的对策也才能是有效的。实效是深入调研后的结果,是下了一番深、实、细、准功夫后作出的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新的成绩。效在深、实、细、准之后,其中的规律值得思考、必须践行。
查看详情
史文斌:以高质量机关党建引领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3-05-29
查看详情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①
2023-05-26
“短短6年里,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堪称奇迹。”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时强调:“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既不能心浮气躁,也不能等靠要,要踏实努力,久久为功。”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到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这座“未来之城”破土、萌芽、生长,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精神的有力见证。 政绩观是面镜子,映照着党员领导干部的发展意识与责任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干部干事创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各级领导班子要牢记党和人民嘱托,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对已有的部署和规划,只要是科学的、切合新的实践要求的、符合人民群众愿望的,就要坚持,一茬接着一茬干”。“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辩证统一,折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志在千秋伟业的远大追求,为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提供了明确指引。 “功成不必在我”,是一种干事创业的胸襟,也是谋发展、促发展的境界。从黄沙漫天到林木葱葱,从缺衣少食到生活富足,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右玉历任县委书记展开植树接力,带领人民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无论是生态环境保护,还是推动共同富裕,我们党的事业都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中推进的,在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中办成的。领导干部想要干事、想出政绩是对的,但要避免政绩冲动、盲目蛮干、大干快上以及“换赛道”“留痕迹”等现象。急功近利、急于出成绩,急的是一时之功,图的是一己之利。只有处理好大我和小我的关系,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个人抱负、个人利益的关系,才能树牢正确政绩观,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功成必定有我”,是一种奋发进取的姿态,体现的是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担当。新时代十年来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广大党员、干部的进取精神,激扬在“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脱贫攻坚战中,展现在“我是党员我先上”的疫情防控斗争中,镌刻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丰碑上……实践告诉我们,坚持功成不必在我,决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必须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积极作为、正确作为。对于长期战略任务,必须保持历史耐心,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把当下能做的事情做好;对于已经确定下来的任务,必须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时不我待的责任心,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抓落实。 政绩观与发展观紧密相连。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判断政绩观正确与否,关键就是看是否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不是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既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又尊重规律、保持大局稳定和工作连续性,把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急躁心态压下去,多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好事,才是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搞现代化建设。 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胜方成大胜。奋进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上,锚定奋斗目标、保持战略定力,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就一定能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查看详情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