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2021-06-03
近日,《“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规划》对未来五年文化和旅游发展谋篇布局,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具体体现。 《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穿于规划全篇,注重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突出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把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科学思路和扎实举措,着力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着力推进旅游为民、发挥旅游带动作用,着力推进文旅融合、努力实现创新发展。 《规划》系统阐明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要举措等。《规划》提出,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融合发展,大力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加快建设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代旅游业体系、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提高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科技支撑水平,优化文化和旅游发展布局。力争到2025年,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规划》坚持引领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着眼于补短板、强弱项、增后劲,设计了62个重点工程项目作为《规划》实施的重要支撑。 《规划》从前期研究、专题调研到文本起草、征求意见,历时近两年编制完成,汇集了各方智慧,凝聚了广泛共识,是“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路线图和任务书。《规划》出台后,文化和旅游部还将陆续推出一系列专项规划,不断健全“十四五”规划实施机制,推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地生根。
查看详情
威斯尼斯人娱乐平台:用舞台艺术精品讲好百年党史故事
2021-06-01
威斯尼斯人娱乐平台充分发挥舞台艺术作用,将主业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用舞台艺术作品讲好百年党史故事,让党史学习教育“落地有声”“润物无声”。   话剧《支部建在连上》剧照   深挖红色资源,淬炼精品力作。围绕建党100周年,创排话剧《支部建在连上》、木偶剧《红星照我去战斗》、大型扶贫歌剧《山茶花开》,现代京剧《碧血慈云》。即将完成创作反映方志敏故事的京剧《望红关》、反映女红军故事的杂技剧《山上那片红杜鹃》等精品剧目创排。用舞台艺术记录中华民族从苦难中奋起的历史,激励着华夏儿女沿着民族复兴大道坚定地走向未来。   扶贫歌剧《山茶花开》剧照   演绎红色文化,传播主流声音。今年,威斯尼斯人娱乐平台公司的话剧《支部建在连上》和大型扶贫歌剧《山茶花开》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和全省党史学习教育教材。在积极做好话剧《支部建在连上》在全国巡演,在北京天桥剧场、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演出,到井冈山驻场演出等工作的同时,深入推进入选全省党史学习教育教材的歌剧《山茶花开》和红色京剧《望红关》《碧血慈云》、杂技剧《山上那片红杜鹃》、木偶剧《红星照我去战斗》等精品剧目演出。今年成功组建江西首支职业交响乐团——南昌交响乐团,并成功首演。同时,积极筹划建党100周年音乐会、音乐党课和国庆音乐会等。   南昌交响乐团首秀   走到群众中去,回应群众呼声。不仅加强精品剧目创排,威斯尼斯人娱乐平台还充分利用演出剧场联盟,引进音乐剧《烽火·冼星海》、黄梅戏《共产党宣言》、话剧《红色的起点》、越剧《江姐》、赣剧《血火熔炉》、杂技《战上海》、原创苏剧现代戏《国鼎魂》、长影乐团大型视听交响音乐会《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等系列红色精品剧目,传播优秀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有力推动优秀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  
查看详情
《山茶花开》: 赣味浓郁的第一书记典型形象
2021-05-26
由威斯尼斯人娱乐平台制作、江西省歌舞剧院排演的民族歌剧《山茶花开》,提炼概括了江西扶贫干部的突出工作成绩与昂扬精神状态,刻画了第一书记唐猛以及肖燕、林处长为代表的扶贫干部形象,以民族歌剧的艺术形式,讴歌了这片土地上新时代共产党员的精神面貌。在当下众多扶贫题材舞台艺术作品中,《山茶花开》以散发着泥土气息的赣味风情和质朴真挚的情感抒发,塑造出有股倔劲甚至冒点儿傻气、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第一书记典型形象,成就了舞台艺术形象中的“这一个”。 作为一部新创剧目,民族歌剧《山茶花开》从首演开始,每每取得很好的剧场效果,催人泪下,动人心弦。究其原因,首先来自于剧中人物鲜活真实,主创人员全情投入。人们总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强调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但如果不被生活打动,那也只能是看别人生活的局外人,最多走马观花,做做样子。脱贫攻坚是中国创造的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长期战斗在一线,用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打通了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有的人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让这个剧目有血有肉,自2019年10月起,剧目主创人员深入赣州、井冈山等多地扶贫点采风创作,走访了大量扶贫干部、村干部和村民,倾听扶贫工作者心声,倾听贫困户的期盼,倾听镇村干部的苦辣酸甜。在长时间的实地采风中,编剧步川被那些扶贫干部深深打动。这是一群平凡的人,做的却是不平凡的事业。许多人抛家舍业,一心扑在扶贫事业上,把贫困村民当成自己的亲人,把扶贫工作看成中国共产党人对老百姓的庄严承诺。事实上,早几年前,作为一位多次荣获曹禺戏剧剧本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的著名编剧,步川就已经在密切关注着扶贫攻坚工作,他从电视、报刊上大量浏览扶贫工作进展,搜集扶贫干部的先进事迹,在众多先进人物中,一对同时参加扶贫工作的夫妻模范激起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真实的素材,感人的事迹,化为笔下一个个真实可信、性格丰满的人物。步川没有陷入到先进人物的创作窠臼当中,尤其是剧中的一号人物第一书记唐猛,他没有将其简单地刻画成一个按照上级要求完成任务的刻板形象,而是让人物在剧中发展、成长,从初来扶贫时的束手无策,到一步步坚定自己的做法,拒绝简单以数据指标作为扶贫唯一目标,坚持实实在在为百姓助贫纾困,哪怕一时半会儿完不成任务,也决不追求在数据上造假。这样的人物,质朴、憨直,有一点点不开窍,却正是这片红土地造就的性格特质。 好花还要绿叶衬。光是一个先进人物,不足以构成一台好戏,人物群像的塑造、故事情节的生动、戏剧推进的起伏,才能构成一部真正的戏剧,让人在艺术审美中得到教益。在这一部民族歌剧中,既有同为扶贫干部、给予唐猛大力支持的妻子肖燕,也有刚开始官僚作风明显、只认数据指标的林处长;既有贫困村民曹大旺、曹满财夫妇,也有瘫痪在床的四姑婆和孙女哑妹,以及唐猛的女儿唐晓晓。众多人物之间的故事一一展开,第一书记在工作中既扶贫又扶智、既做项目也关心残疾老人,同时还促进全村的和谐氛围,全方位承担起驻村书记的重任。要知道,贫困从来都不只是缺钱那么简单!在剧中,贫困村民之间的恩恩怨怨不仅没有旁枝逸出,反而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引线,跟随主人公的扶贫进程,同步发展,成为扶贫攻坚工作的生动注脚,使得这一个舞台上的故事,真实可信,成为发生在千百个村子里的生活写照。更重要的是,在导演傅勇凡的精心设计下,这些诙谐幽默的情节,既从反面衬托出第一书记的工作成效,也为这部正剧增添了一抹喜剧的色彩,大大丰富了舞台呈现效果,调节了戏剧发展节奏。当唐猛即将离开村子,在办公室里撰写材料直至深夜,这些从前懒散捣乱的贫困户带着各自的土特产来到办公室外,不忍打扰睡着的唐书记,那一段优美的唱段与表演,既衬托出第一书记的高大形象,也不露痕迹地展现出党群关系的和谐,令人印象深刻。 著名导演傅勇凡的加盟,让《山茶花开》在民族歌剧的艺术探索上更进一步,大大吸收了地方戏曲、民歌、说唱的优势,拓展了民族歌剧的艺术容量,并显示出浓郁的赣味风情。民族歌剧以西洋歌剧的体裁形式为基础,发展到今天,尽管还有争议与争论,但总是在不断融入中国戏曲的艺术元素,使得在情节、表演方面略嫌简单的歌剧转变为表现力有所增强的民族歌剧。当然,就艺术的探讨与争论可以一直持续也应当持续,但从一个具体剧目来说,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是否恰当,归根到底是看这个剧目是否能够打动人心,引起观众共鸣。从这个角度来看,民族歌剧《山茶花开》中塑造的第一书记以及众多人物形象都得到了观众认可,使得这个新创剧目能够立在舞台上。 特别要说的是,《山茶花开》对于江西省歌舞剧院而言,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人才培养。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光荣过去的艺术院团,其前身可以追溯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演出队,隶属关系几经变化,2000年被批准更名为江西省歌舞剧院,进入新世纪以来曾创排过《瓷魂》《井冈山》《赣风》及五幕歌剧《回家》,获得多项荣誉。2012年5月文化体制改革后更名为江西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为了排好这部扶贫剧目,剧院两次进行了全国性人才招聘,各大音乐院校包括多个国家的音乐院校博士、硕士前来应聘,最终起用了一大批青年演员。每天从下午一点到晚上十点,总导演在排练场对每个场次进行排练,并针对每位演员的演唱及表演提出要求;次日上午演员们在副导演及声乐指导的带领下,练习并力争达到导演组要求。自剧组集中排练以来,日复一日地紧张训练,终于使这一群“在舞台上连走路都不会”的年轻人有了表演的基本感觉。以剧目创排促人才培养,对这个体制改革后的文艺院团而言,是必需的,也是有效的。此外,借助这个剧目,在威斯尼斯人娱乐平台的大力支持下,以《山茶花开》的创演为契机,他们开启了“山茶花开”品牌发展计划,以文化服务产业发展、以艺术驱动品牌建设,开发了一系列衍生产品,并与农产品、陶瓷、贵金属等产业合作,上架了上百款产品,并以“百场演出”“百场展销”“百场直播”进行立体化推广。 作为一个新创剧目,《山茶花开》还有许多需要修改、斟酌的地方,如将喧叙调改为对白,甚至用大段对话来推进情节,是不是有生硬之感;某些唱段过多引用了文件中的表述,应当更接地气、更加巧妙,等等。 如今,这部新创剧目已经入选了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和中国文联联合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计划”剧目、“2020年度江西省文艺精品创作资助项目”剧目、“江西文化艺术基金2020年度重点项目”剧目。相信在今后不断演出中经过打磨、修改、提升,能够成为江西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歌剧作品,并让江西扶贫攻坚英雄群像能够活在舞台,也活在江西老百姓心中。  
查看详情
南昌交响乐团首场音乐会即将奏响
2021-05-12
江西首支职业交响乐团——南昌交响乐团首场交响音乐会将于5月14日在江西艺术中心音乐厅奏响。 音乐会由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南昌交响乐团艺术指导俞峰指挥。观众将欣赏到《红旗颂》《黄河》《红色娘子军》《天鹅湖》《费加罗的婚礼》《阿莱城的姑娘》《卡门第一组曲》《卡门第二组曲》等中外经典交响乐作品。  
查看详情
中宣部:未来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这么干!
2021-04-19
近日,中央宣传部正式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对做好未来五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2017年春节前夕,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近日,中央宣传部正式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未来五年传承发展工作蓝图绘就。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党和国家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优秀传统的重大战略举措。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谋划好下一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十分关键。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4年之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出台,制定出未来五年传承发展路线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新期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动态、开放的系列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中提出了哪些要求?重点如下: 规划明确了23个重点项目,包括15个原有项目和8个新设项目: 15个原有项目—— 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 国家古籍保护及数字化工程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 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 戏曲传承振兴工程 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 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 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 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 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 系列文化经典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 8个新设项目——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程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程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 中华古文字传承创新工程 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 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 城市文化生态修复工程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程 规划注重在记忆、传承、创新、传播四个方面着力: 摸清文化家底,建立完善文化资源数据库,加强典籍整理编纂出版,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 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大投入力度,运用现代科技力量,提高保护传承水平。 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融通多媒体资源,主动设置议题,创新表达方式,注重转化利用,加大传播力度,增强传播效果,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新时代风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新华社北京4月12日电 题: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新时代风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新华社记者周玮 嘉兴着力打造新时代“重走一大路”精品红色旅游线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党的故事我来讲——争做红领巾讲解员”实践体验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依托科技、携手教育、融合旅游,人们由此触摸到有温度的百年党史。 从红色旅游升温到三星堆考古引发世界关注,从“博物馆里过大年”渐成新年俗到马首铜像归藏圆明园广泛激发爱国热情,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就这样“活”起来,源自人们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深刻自信在新时代升腾凝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2017年春节前夕,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近日,中央宣传部正式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未来五年传承发展工作蓝图绘就。 谋划“十四五” 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新期待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党和国家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优秀传统的重大战略举措。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谋划好下一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十分关键。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4年之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出台,制定出未来五年传承发展路线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新期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动态、开放的系列工程。规划明确了23个重点项目,包括15个原有项目: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国家古籍保护及数字化工程、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戏曲传承振兴工程、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系列文化经典、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还有8个新设项目: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程、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中华古文字传承创新工程、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城市文化生态修复工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程。 规划注重在记忆、传承、创新、传播四个方面着力:摸清文化家底,建立完善文化资源数据库,加强典籍整理编纂出版,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大投入力度,运用现代科技力量,提高保护传承水平;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融通多媒体资源,主动设置议题,创新表达方式,注重转化利用,加大传播力度,增强传播效果,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文化家底逐步摸清 研究阐发全面展开 2021年元旦,《记住乡愁》第七季在央视播出,讲述一座座古城的悠长文脉与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项目之一,《记住乡愁》受到海内外观众好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以当代眼光审视和解读古代典籍,寻求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深度契合点,目前已推出《论语》《孟子》《左传》《黄帝内经》等五批共计40种图书。 工程实施4年来,15个重点项目持续推进,文化家底逐步摸清,研究阐发全面展开。 ——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72项;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名;设立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积极推进文物、非遗、古籍、地方戏曲剧种、美术馆藏品普查和复核工作;加强文化资源普查成果的转化利用,《全国地方戏曲普查报告汇编》已经成书。 ——公布两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覆盖;实施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工程,青海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研究等重点工程深入推进。 ——截至目前,已公布13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9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划定历史文化街区912片,确定历史建筑3.85万处,不少有价值的工业建筑、文化景观也逐步纳入保护体系。 ——完成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培育戏曲人才,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每年扶持100位戏曲名家向200名青年演员传授200出经典折子戏;传承戏曲经典,中国京剧像音像工程录制京剧经典传统剧目350多部,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试录制25部剧目。 ——截至2020年,全国制定颁布古籍保护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4项;累计完成普查登记数据270余万部,占总任务的94%;累计修复古籍360多万叶,培训古籍从业人员1万余人次;全国累计发布古籍数字资源达7.2万部。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实施以来,共有195卷启动编纂工作,其中32个分卷进入出版社的编校程序;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采风录制收集整理散存于各地区、各领域的民族音乐资源,录制约128小时的采风样品。 …… 实践证明,以实施工程的方式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很好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传承有抓手、发展有路径。 从2018年建立由中央宣传部牵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部际协调组以来,各成员单位共同研究协调传承发展重大问题,论证、指导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各地陆续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强督查调研,提供制度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形成全国一盘棋。 融入生产生活 助力全面小康 一起看“人面桃花相映红”,一起听“稻花香里说丰年”……亲友围坐品鉴《中国诗词大会》,被不少人视作精神享受。 截至目前,六季《中国诗词大会》收视超过30亿人次。越来越多普通人展示诗词才华、传递文化力量,凸显“诗词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日常”。 4年来,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国民教育各领域,滋养精神根脉、点亮小康生活。 将中华文化传承与重大节庆相结合,中央和地方各有关部门积极作为,抓住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契机,因地制宜举办一系列接地气、有生气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组织全国大中小学开展“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美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在全国高校建设106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在全国中小学建设近3000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各方面;开展“网络中国节”系列网络文化活动,推出一批传统节日动漫、微视频、视频直播等网络文化产品……许多曾热衷过“洋节”的年轻人领略到传统节日的魅力。 与此同时,戏曲进校园、进乡村让学戏、懂戏、爱戏的人越来越多,节令饮食、中医养生、传统体育渐成时尚。 把目光聚焦到四川凉山,彝绣、银饰、漆器等众多传统工艺转化为脱贫生产力,促进非遗活态保护,也带动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在湖南湘西州,“非遗+扶贫”让很多拥有刺绣技艺的外出打工妈妈实现了“守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有关部门支持各地设立各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超过2000家,带动数十万人就业增收。 创新表达方式 讲好中国故事 2020年疫情期间,宅家“云观展”,成为文化生活新方式。《全景故宫》《全景兵马俑》等一批数字全景展厅项目,让观众宅在家中就能“漫游”文化遗产地;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近距离欣赏到精美的敦煌石窟壁画、彩塑、石窟建筑,敦煌研究院等推出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受到好评。 创新方式、多元表达、科技赋能,给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带来全新启示。《中国地名大会》综合调动知识竞赛、文化解读、文艺呈现、人物故事等多种元素,挖掘地名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引导广大受众在“知来路”中“明未来”,为“坚定文化自信”这一历史命题拓展新内容。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推出《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杨家将》《大运河奇缘》《百鸟朝凤》等传统文化动画片,受到小观众喜爱。“中华精品字库工程公益应用计划”免费提供字库公益授权,让书法经典“用起来”,让精品字库融入大众生活,提升公益宣传的视觉审美。 用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第二届进博会上,首次增设4000平方米“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中华老字号”展区,37项非遗项目、69个老字号在此汇聚,推动老字号“买全球、卖全球”的同时,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支持项目“舞动中国”,精选《丝路花雨》《我的梦》《国色·十二生肖》三台艺术精品,推广到北美、南美、大洋洲,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阿根廷、乌拉圭、智利等八个国家的数十座城市巡回演出,受到广泛赞誉,引发热烈反响。 “中华之美”海外传播项目,以国际传播为鲜明特点,着力呈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记住乡愁》国际版第一季、二季制作完成并在国家地理频道播出,引发海外热议;纪录片《佳节》通过国家地理《华彩中国》栏目、腾讯视频面向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亿受众播出,向全球观众开启了一段体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奇妙旅程。 在不断的传承、发展与升华中,传统文化的深沉积淀和深厚滋养,让中华文化绽放出璀璨的新时代光芒。
查看详情
“我不懂艺术,但我为他们感动”
2021-04-14
一部作品植入时代之音总是令人关注。 看完《山茶花开》,很多扶贫工作者说,心灵被触动了,可以收拾心情再出发,继续决战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有的观众说,音乐美,表演美,人物形象丰满,凝聚起了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力量;更多的观众则说:不懂歌剧,但是随着剧情的节节推进,听着演员一声声歌唱,眼泪就流出来…… 观众的反应最能检验一部剧作的成功与否。作为扶贫题材的原创歌剧,《山茶花开》 站在了时代的宏大叙述背景之下,毫无疑问,它是有骨架的,而且这个骨架大得让人要再细细地想一下如何植入更多的血肉,让作品生动起来,丰润起来。 4月5日起的公演让我们感受到一部成功戏剧如何诞生。 灯光打起,音乐响起,舞台亮了起来。背景是山村的晨昏,太阳月亮与星星;人物,则是山村里的叔伯兄弟七大姑八大姨,嘈嘈切切,热热闹闹,吵吵嚷嚷。 这是我们熟悉的山村生活,如果不是这场脱贫攻坚战,这样的场景还会延续。贫穷的、生病的、意难平的、埋头过自己日子的,各种生态与人性冲突……都会在原有的轨道行走,然后在可以想见的轨道结束。 但第一书记唐猛的到来,改变了山村的行走轨迹。 扶贫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富裕,就要从根子上改变观念,在这个过程中,还会遭到各种不理解不配合,人情人性的前与进、退与让,就像盘根错节的大树,撼动难。 剧情一步步推进,历经曲折,茶岭村的村民最终还是在唐猛的带领下改变了认命安贫的思想,茶岭村依靠发展红花油茶产业,变成了一个产业兴旺红红火火的富裕村,唐猛的初心达成了,但整部剧并没有结束。 作品的使命是要带领观众看到更深层的人性。“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有责任书写时代。”总导演傅勇凡说,《山茶花开》中的第一书记唐猛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位第一书记,而是集众多第一书记在扶贫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所坚守的那一份职责而塑造的形象。也正是如此,唐猛的牺牲让人痛心却并不突兀。 整部剧的高潮如急雨落下敲打人心。从唐猛的突然牺牲开始,观众可以看到,具有赣南民歌特色的唱腔随着演员的表演如入“无人之境”,直白真挚让人内心为之起伏揪起。 哑妹出场,没有一句台词,只有反复压制的“哎呀嘞”“哎呀嘞”。就是这样节制的演唱,有的观众当场就起一身“鸡皮疙瘩”,情绪被调到高处,眼泪不由自主哗哗地流。 检验整部歌剧演唱水准的是唐猛爱人这个角色的出场。“表演深情,唱腔华丽”,演员高水准的花腔演唱,把整部剧推向高潮,整部歌剧的骨架有了,血肉有了,灵魂,也伴生而来。 毫无疑问,一部好的作品首先就得打动观众。作为扶贫题材的民族歌剧,做到这点,首先就得“沉下去”——作品要有诚意,找到好的现实题材沉到当地去;服道化要有诚意,不仅要契合主题,还要契合舞台和地方特色;演员要有诚意,沉到角色里去。 “唐猛的形象定位不是一个高大上的英雄,他是一个小人物,工作也不是惊天动地,而是一些与百姓相关的鸡毛蒜皮,通过小事件把一个普通的驻村书记塑造出来。”主演杜欢说。为此,怎么演活这样的一个扶贫干部成了他要随时琢磨的事情。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每一个形体动作,他都打磨了又打磨,研究了又研究。 服装的用心也让剧情和演员们在舞台上更为生动。设计师在服装元素上加了江西特色。扎染是主调,衣服和舞台用大色块来诗意表达,整体朴素写实的渐变色,蓝花布,各种颜色的大朵茶花……最后茶岭村山茶花开了,各种明亮的衣服和色块,让人从视觉上看到明快的表达。 只有对脱贫攻坚这个伟大事业有足够的认识,对作品有发自内心的敬畏和认真,才能够锤炼出经典的角色。 很多观众并不具备专业的鉴赏歌剧的艺术素养,但不影响他们对好作品的认同。看完演出,观众赖春已是眼含热泪,他的家乡在赣南山区,《山茶花开》的很多场景让他感同身受。“很亲切,很真实,我接触到很多扶贫干部,他们就像剧中的唐猛一样,在工作中从来都是敢于担当。”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脱贫奔小康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伟大梦想,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史诗和画卷,参与扶贫的人们特别是扎根在扶贫一线的党员干部,是这部史诗的撰写者、画卷的描绘者。 《山茶花开》表现的正是宏大时代背景之下我们党员干部在扶贫事业中的细微和琐碎、努力与前进、奉献与牺牲,这,也正是我省创排这部歌剧的意义所在。 新时代,新追问。 ——“到底什么才是真的美?” 看完《山茶花开》,也许您就能找到心中的答案。  
查看详情
动人歌剧演绎赣鄱脱贫攻坚故事
2021-04-07
4月5日晚,由江西省歌舞剧院创排的大型扶贫题材民族歌剧《山茶花开》在江西艺术中心公演。该剧以民族歌剧的艺术形式,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南方小山村感人至深的扶贫故事。茶岭村地处深山,是个深度贫困村。在第一书记唐猛的带领下,茶岭村的乡亲们逐渐改变了认命安贫的思想,依靠发展红花油茶产业化经营并不断延伸产业链,使一个贫困村变成了一个产业兴旺、游客如潮的富裕村,展现了扶贫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亲密无间的“鱼水关系”及扶贫干部“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形象,展示了赣鄱儿女在脱贫攻坚征程中不畏艰难,勇于攻坚的精神。
查看详情
江西:用歌剧讲述扶贫故事 《山茶花开》将公演
2021-04-01
30日晚,由威斯尼斯人娱乐平台制作、江西省歌舞剧院创排的大型扶贫题材民族歌剧《山茶花开》在江西艺术中心彩排,4月5日-8日每晚19点45分将在艺术中心大剧院公演。 该剧以民族歌剧的艺术形式,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南方小山村感人至深的扶贫故事。茶岭村地处深山,是个深度贫困村。在第一书记唐猛的带领下,茶岭村的乡亲们逐渐改变了认命安贫的思想,依靠发展红花油茶产业化经营并不断延伸产业链,使一个贫困村变成了一个产业兴旺、游客如潮的富裕村,展现了扶贫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亲密无间的“鱼水关系”及扶贫干部“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光辉形象,展示了赣鄱儿女脱贫攻坚征程中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查看详情
木偶戏进校园 孩子们笑开颜
2021-03-22
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传播传统民俗文化魅力,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江西木偶剧团开展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送戏下基层演出来到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为南城县幼儿园、小学生送上了一场文化盛宴。 木偶剧是由演员操纵木偶进行故事表演的戏剧,又名傀儡戏,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木偶剧的表演最早出现于汉代,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寓教于乐,让孩子们明白了更多做人的道理。 在南城二小的木偶剧演出台前,孩子们热情高涨,人头攒动。戏台上,演员们用灵活的双手操纵木偶,伴随着欢快的配乐声,为大家表演了《和谐世界》《不讲晚上的猪八戒》《小红军》等优秀木偶剧。活灵活现的道具,引人入胜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小学生们的眼球,精彩的表演赢得大家阵阵掌声。 为了让孩子们充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节目之余,木偶剧中的主人翁们还纷纷从幕后走到台前,和孩子们一起互动。 据悉,江西省木偶剧团分别在南城县泰伯学校、南城二小和幼儿园进行3场演出,受惠小观众达3000 余人。
查看详情
原创民族歌剧《山茶花开》即将上演
2021-03-22
原创民族歌剧《山茶花开》剧情简介 歌剧《山茶花开》以民族歌剧的艺术形式,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南方小山村感人至深的扶贫故事。茶岭村地处深山,是个深度贫困村。 在第一书记唐猛的带领下,茶岭村的乡亲们逐渐改变了认命安贫的思想,依靠发展红花油茶产业化经营并不断延伸产业链,使一个贫困村变成了一个产业兴旺、游客如潮的富裕村。 作品以对农村生活的熟稔和对时代精神的深入思考,通过丰富生动的生活细节,塑造了以唐猛、林处长、肖燕为代表的扶贫干部形象和以四姑婆、曹大旺、曹满财为代表的贫困农民的形象。 故事跌宕起伏、感人肺腑,人物形象个性独具、栩栩如生。特别是主创团队对生活质感的执着追求,开创了民族歌剧的生活美学,使该剧成为一部状写中华民族与贫困殊死决战伟大斗争的恢弘史诗。 大家云集共育“山茶花开”  
查看详情
Baidu
sogou